在英譯漢過程中,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,即原詞所表達的并不是其字面意義,而是其字面意義的反義,或者說是對其字面意義的否定,可這種否定又往往不出現(xiàn)否定詞,這種情況并不很少,給翻譯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。
下面是常見的兩個詞組,請注意它們的漢語意思:
① riot police 防暴警察(即anti-riot police,而不是暴亂的警察)
②crisis law 反危機法案(即anti-crisis law)
這兩個詞組的翻譯采用的就是反譯法,譯文都是其字面意思的否定或反義,這樣既表達了原文的真正含義,又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,使人一看就懂。
另外,英文報刊文章標題的翻譯有時也采用反譯法。如《中國日報》China Daily)1995年1月16日頭版刊登一則新聞,題目是Inflation is target of bank’s new policy,主要說的是銀行在1995年將來取有力措施制止通貨膨脹。但題目的字面意思恰恰相反。因此我們在翻譯時必須把inflation看成是anti-inflation,使之文題一致。這樣的標題在英文報刊中比較常見,目的是為簡練及醒目,我們在翻譯時要格外注意,切勿望文生義。
再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:
(1)Sidney Simon called the college grading system "archaic, prescientific, bureaucratic invention",and "about as accurate 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."
如果按字面翻譯,這句話是這樣的:
西德尼•西蒙稱這種大學評級制度“是過時的,缺乏科學驗證的”,而且還是“官僚主義的產(chǎn)物”,“同警察估計的和平示威人數(shù)一樣準確!
既然前面已說了這個評級制度“過時無用,缺乏科學驗證”,而且還是“官僚主義的產(chǎn)物”,后面又怎么能說它“準確”呢?這顯然自相矛盾,西蒙所表達的真正含義絕非如此。
以上譯文,忽略了說話人的語氣。其實,西蒙是在抨擊大學評級制度。他說話時,前面直接用了archaic,prescientific和bureaucratic幾個貶義詞,而后面的褒義詞accurate實際上是一個反語。因為我們知道,警察在估計示威人數(shù)時只能說出大概,往往和實際人數(shù)出入很大,極不準確。所以說話人所表達的真正含義是not accurate,或inaccurate。這樣,可理解成about as inaccurate,as police estimates of crowds of peace marches,譯成漢語就是:“簡直同警察估計的和平示威人數(shù)一樣不準確!币簿褪前補ccurate反過來譯,即反譯。
以上例句是通過分析說話人的語氣來采用反譯法正確表達語義的。有的句子前面所表達的意思是否定的,但根據(jù)這個意思得出來的結論卻是肯定的。為了使其真正含義不至于前后矛盾,我們也采取反譯后面結論的方法。
(2)This sort of situation highlights a critical weakness in the ANC leadership: accountability.
如按字面則譯成:
這種情況突出了非國大領導層方面的極為嚴重的弱點:有責任心。
“有責任心”怎么能是“弱點”呢?這種譯文顯然是錯誤的。作者在句尾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其實和前面提到的“弱點”是一致的,即可理解成unaccountability。那么全句應譯成:這種情況突出了非國大領導層方面的極為嚴重的弱點:玩忽職守(無責任心)。
綜上所述,所謂反譯法即把原文中個別詞語(大多為名詞或形容詞)否定或取其反義之后再翻譯成漢語,以便譯文和原文所表達的真正含義相一致。這就要求我們能正確理解原文,弄清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語氣,同時又要熟知漢語已有的習慣表達方式。而這些能力只有通過不斷的翻譯實踐才能逐步提高。 |